<th id="pllqf"></th>

    <tbody id="pllqf"></tbody>
    <dd id="pllqf"><center id="pllqf"></center></dd>
  1. <button id="pllqf"></button>
    <dd id="pllqf"><pre id="pllqf"></pre></dd>
    首頁 快訊 > 正文

    全球關注:加速出售資產、砍掉研發管線,生物醫藥寒冬下和鉑醫藥或進軍CRO

    來源:國際金融報作者:王麗穎

    這家專注于腫瘤及免疫性疾病創新藥研發的生物制藥企業有點兒撐不住了!


    【資料圖】

    11月15日,港股上市企業和鉑醫藥宣布,其全資子公司和鉑醫藥(蘇州)將作價1.46億元賣給蘇州藥明海德生物科技(藥明生物與海利生物合資成立的一家疫苗CDMO)。此消息一出,讓市場再次感慨,生物醫藥行業寒冬越來越難過。

    根據公告,此次和鉑醫藥出售的資產位于蘇州,面積達8500平方米,包括多個250升、500升、1000升等不同規模的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和無菌生物制劑生產線,目前生產廠房仍在建設中。公告指出,出售事項旨在將公司在建資產變現,且由于出售事項后運營成本降低,公司可將其財務及其他資源重新分配至藥物開發,在擴大其他業務合作的同時將集團的平臺價值最大化,亦旨在專注于其核心能力,投資具備增長前景、可獲取更穩定收入的項目。

    受以上消息影響,截至11月16日收盤,和鉑醫藥報收1.71港元/股,跌幅2.29%,市值13.13億。

    “賣賣賣”意在轉向CRO?

    然而,這并不是和鉑醫藥第一次出售資產。11月11日,和鉑醫藥還宣布,將其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的全人源重鏈抗體平臺HCAb出售給美國莫得納(Moderna)公司,根據協議,莫得納可以獲得該平臺開發的多個靶點序列的全球權益,用于基因療法的開發,并全面負責后續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的所有工作。

    除了賣工廠,和鉑醫藥還在收縮研發管線。就在10月份,和鉑醫藥宣布,將處于臨床三期的巴托利單抗(FcRn單抗)授權給石藥集團(子公司恩必普),交易總額高達10億元;同時,還宣布結束特那西普(HBM9036)在中國的三期臨床試驗,不再入組新受試者。在今年4月份,和鉑醫藥還向阿斯利康HBM7022授出全球商業化權益,獲得2500萬美元首付款及后續收益分成。

    近兩個月來,和鉑醫藥的一系列“賣賣賣”或授權動作,加劇了生物醫藥行業的“寒意”。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售上述資產和研發管線的同時,和鉑醫藥還在11月14日宣布,要成立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其表示將利用HarbourMice?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臺及新一代自主研發的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臺HBICE?,為合作伙伴提供從發現到臨床研究審批的完整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和鉑醫藥要轉向CRO進軍的信號。尤其是要模仿百奧賽圖的做法,通過做大CRO業務來反哺創新藥研發管線。不過,也有人表示,這一做法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員和資源投入。

    公開資料顯示,和鉑醫藥是一家專注于腫瘤及免疫性疾病領域創新藥研發及商業化的全球化生物制藥企業。目前自有的抗體技術平臺HarbourMice?可生成雙重、雙輕鏈(H2L2)和僅重鏈(HCAb)形式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贖CAb抗體平臺開發的免疫細胞銜接器(HBICE?)雙抗技術能夠實現傳統藥物聯合療法無法達到的抗腫瘤療效。此前,高瓴資本、貝萊德、黑石等明星資本均投資過。根據公司2021年年報,此前擁有10種專注于腫瘤與免疫性疾病的候選藥物。

    創新生物藥企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因藥物研發周期長,耗資巨大,上市后遲遲不能盈利,如果融資渠道不夠豐富,很容易在研發過程中“斷炊”。和鉑醫藥多年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也一直未有產品上市。截至2022年上半年,其收入2763萬美元,同比增長1149.10%,歸屬母公司凈虧損7305.10萬美元,虧損同比擴大18.67%。

    拉長線來看,2018至2020上半年,和鉑醫藥收入分別為148.3萬美元、541.9萬美元及607萬美元;同期經營虧損分別為3458.3萬美元、6749.6萬美元及4838.2萬美元;上市后依然沒有扭虧,且開支越愛越大,又疊加疫情影響,如今已經“無錢”可燒。截至2022年6月底,和鉑醫藥現金及銀行結余2.03億美元,按照公司花錢的速度推算,這筆錢最多還能撐一年,所以必須謀求新的出路。

    “斷腕”活下去成常態

    放眼整個生物醫藥行業,寒意甚濃。近來,基石藥業蘇州產業化基地宣布自2022年11月4日暫時停工停產;9月,科望醫藥蘇州工藝開發和中試生產設施被藥明生物吸納;8月16日,云頂新耀宣布向吉利德科學的全資子公司Immunomedics轉讓開發和商業化拓達維(英文商品名Trodelvy,戈沙妥珠單抗)的獨家權利。

    隨著二級市場上股價低迷以及破發等情況加劇,生物醫藥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有業內人士認為,因為前期同質化問題嚴重,沒有核心技術而純靠資本游戲支撐的企業,未來都將面臨“賣身”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輪賠本賣資產的風潮里,藥明生物確成了最大的贏家。

    標簽: 生物醫藥

    精彩推送

    无码专区毛片在线观看
      <th id="pllqf"></th>

      <tbody id="pllqf"></tbody>
      <dd id="pllqf"><center id="pllqf"></center></dd>
    1. <button id="pllqf"></button>
      <dd id="pllqf"><pre id="pllqf"></pre></dd>